根据2022年全国燃气事故分析报告指出,用户端
(包括工商和居民) 事故数量总占比为72.3%,死亡人数占比为 95.5%,受伤人数占比为
94.5%。天然气事故中软管问题占比最高,占比为19.2%;用户私自接改燃气管道造成事故占比为
11.5%。液化石油气事故中同样也是软管问题占比最高,占比为36.7%。
在正常情况下,软管、私接管道等问题可以通过常态化巡查有效整治,燃气中毒等问题可以通过可燃气体报警装置进行报警,以起到降低事故危害性的作用。近几年各地已经开始加大燃气安全管理力度,如《安全生产法》中强制规定餐饮等生产经营场所必须安装可燃气体探测器。同时,国家也加大了燃气安全隐患巡查力度。
从2021年-2022年燃气事故分析报告显示,燃气安全事故发生率明显下降。但近期的多起事故,却再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,表明燃气安全建设仍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
燃气安全建设中,有哪些阻碍?
从近年来一系列燃气安全事故案例不难看出,传统燃气安全监管和巡查管理模式存在着诸多问题,这些问题是阻碍燃气安全管理建设进程主要原因。
首先是传统燃气安全监管方式很难将统一监管落实到位,新国标规定在餐饮场所安装可燃气体报警装置,是否具备联网功能未有明确规定。目前在各类场所中,使用较多的还是以不具备联网功能的独立式可燃气体报警装置为主,而不联网的报警设备无法远程报警,若现场无人,往往无法起到预警作用;同时不联网设备的监测数据无法统一上云,这意味着燃气安全管理无法形成从市级-区级-街道等层级分明的统一监管平台,无法有效落实燃气统一监管体系的建设。
其次是传统的巡查管理模式存在漏洞,无法形成常态化、高效化。管理闭环难落地,难以确保巡查能够常态化、高效化的开展。虽然有统一的文件标准,但各区具体执行情况各有不同,执行效果也参差不齐。比如在银川案中,附近居民反馈当地的消防查的还是比较严格,但是缺乏对液化石油气的监测,酿成了重大事故。